跳至正文

孤舟,也满载祝福

作者:信约 文伊利 玲羽

广播与书信皆是穿越时空的钥匙。三位听众,在广播中听到生命的共通之处,亦用书信表达敬佩与感怀。你也有想诉说的故事,想写信的人吗?

《故事切入点》是创文推出的一档播客节目,访谈聚焦于普通人在人生转折点上,因为坚持信仰,而让生命翻篇的故事。《莫非可以如此爱》亦会采撷其中篇章,整理出文字故事,每月推送。此篇是听众的听后回响。

写给领受母职呼召的您

——凝听《我那不完美却幸福的单亲旅程》

信约

亲爱的黎诗彦作家:

这是一封爱信书笺,未曾当母亲的我,写给领受母职呼召的您。原来仿佛残缺的不完美,却在此遇见真正的幸福。

“母亲,最伟大之处,是她愿意成为母亲。”这是一位奉献客家庄四十年之久,却一生未婚的瑞典女宣教士罗夏娃教师,二十多年前,于母亲节当天,在主日教会讲台的宣讲,字字珠玑,仍在心间激荡。

多年后,凝听了这爱的故事,见证了您成为母亲的伟大。您先生突然病逝,没来得及与你们一一道别,三个孩子尚年幼。经历家庭风暴之际,亲爱的您,无助地向主哭求,听到了微声盼望:“当母亲”这意念从造您救您爱您的主口中发出,您顺从领受主的呼召。自此,已是母亲的您,又勇敢启程,迎向单亲母职的艰难任务与挑战。一路走来,有风有雨,高山低谷滴满恩典脂油,滋润了无数家庭中的妈妈、婆婆、女儿、姊妹……还有我。

感动于您求问主,明白主的心意与托付,就顺服遵从,义无反顾地踏入了“当母亲”的使命中。您的妈妈同样是单亲母亲,您有着同时是母亲与女儿的微妙互动,您却没有落入旧制循环,反而旧貌展新颜,活出母亲光灿美丽的特质,祝福了众人。这也是上帝在您心上所赐的恩福,我心感佩。

采访者说您是爱情作家,写了不少爱情小说,想必您对爱情憧憬无限,也充满婚姻幸福的期待吧。而先生英年骤逝,这意外的打击,使美梦破灭,好奇于您如何升华您与先生的情感?主的圣爱如何转化您的遗憾?孩子们如何给予您当母亲的勇气与力量?您一直以来的创作书写在这些事上,扮演了什么重要角色?母亲与作家之间如何联手锻造今日的您?

我想,提问中带着答案,犹如望尽一幅画作,有山、有谷、有山涧,有溪流、树林、花香、鸟鸣、屋舍、人烟……遥望一位农妇如您,仿佛置身于茅舍灶前,于炊烟升起时,烹煮家人们的晚餐,并且不时奋笔疾书,产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成群结队,转化作声波、诗章、文字,喂养祝福了遍地听众与读者。

去年,我母亲安息主怀,我暂代母职出征,照顾初失智的父亲,并陪伴家人、打理家务。妈咪交代我,要好好照顾爸爸,我当作是主所托付,现在正执行使命,于家庭隐忧、艰难困境中,随主钉痕手引导,勇往前行,在暴风雨中忍耐守候,稍感知我母亲持家的为难处,更靠近认识母亲,心里充满感恩与愧疚。我爱妈咪;亲爱的诗彦,我也十分感佩您。听到您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一位母亲沐浴在四面黑暗中,被一束真光燃点照亮,就此出发为主长征,越过艰难险阻,看见美梦飞翔。

母亲的心,原是被上帝打造,是天父的心。仍单身的我,无可体会感知,但相信母亲的心,最能彰显阿爸父的心,两者密不可分。这位满有父母之心的上帝,亲自回应了跪倒在暗夜地板上的您,也安慰了失落父亲、伤心无助的孩子们。祂真是看顾孤儿寡母的神。

走笔至此,或许您会好奇:我,至今单身未婚,未曾当过母亲,为何会想点播这集,并写信给领受母职呼召的您?我也自问,没有当过母亲,如何体会感知您当单亲母亲的心路历程?这两者的差距与您担任母亲角色的辛苦,一样充满冲突与矛盾吧。

就以一颗被熨烫耙梳,充满颤动感恩的心来回应:“三一神亲自吹入生命气息,注入天父上帝的慈心,采以耶稣恩怜妆点文字,用圣灵感动的墨水挥舞。书信展卷长如天连天,谱一曲小调歌谣唱和,宣扬放送庭院乡间。心领神会,灵被恩感,感谢您的见证故事,一人孤舟也满载祝福。”我心微声低语。

单身未婚,也未曾当母亲却喜爱孩子的信约 敬上

迟延的感谢

文伊利

周老师:

您好。一直想写封信给您,向您道谢,然而这个“想”竟可以拖个一年半载。

我曾是您的学生,创文网络书苑《下笔如何头头是道》的学生。记得在一次作业中,您给同学们的正面鼓励及改善建议,总是自然地流露出谦卑有礼的品格。那时候我想,这位老师的温柔,很帮助学生,起码我是其中受惠的一位。

今年初夏,在“故事切入点”的广播中,老师的名字(周成君)再次钻进我的耳朵。那时候我一边工作,一边收听。国语并不是我的母语,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不能完全听懂。好几次,我用指头轻滑荧幕上的回播轨道,有时候又不得不把手上的工作稍微停顿,为要更专心聆听老师的故事。尽管当中仍有个别用语听不懂,但却无阻玲羽主持人及周老师,那经光纤送来的声音,给了我力量与祝福。

这次的节目,促使我在网络上寻找——寻找老师笔下的著作,是为了要多一点了解曾经教导我的您。

圣经里的两三句话语,落在老师的键盘上,就成了一篇又一篇精心布局的故事。平实无华的词语,串连起来,竟蕴藏着某种能力,自然而又顺畅地领我穿越时间框架,化身成为您笔下的一个。是三五成群地站在远处,窃窃议论着的其中一位;是一直都在小声絮絮叨叨的老姊妹;甚至汲沦溪那冰冷河水的温度,我都能够感受到。(出自周成君创世纪文学奖获奖作品《死别》男孩的羊皮卷

bible-g2b592883b_640

电子屏幕上又出现另一篇文章《牧师的圣袍》。内容是弟兄姊妹在信仰上遭到钳制的故事。没有煽情,没有喧宾夺主,您优雅轻盈地扫描出那份因为信仰而来的监视与压力,把事实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文中的“复生”小弟兄身着印有“Jesus Loves You”的T恤,单纯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主的爱。

看到“复生”,我要把我的欣羡和慨叹献上!身处信仰自由地方的我们,会因为线上会议背景中,耶路撒冷城上那飘扬的以色列国旗而不安,被要求更换背景。那一刻的敏感指数如同五年前疫情时的状况,空气死寂三秒钟。结果我选择更换背景,不因妥协,而是不想让机会落在仇敌手中,不愿扩大嫌隙。

这不禁让我更深体会,老师您拥有那份灵里的自由,不因条件所限,不被身体所困,真正无惧地翱翔于青空。老师以细腻笔触勾画人心,并叫人看到黑暗中仍有公义曙光,祂从不隐藏,寻求的就必得着。这是使徒保罗与西拉,在狱中被扣上木狗仍开口赞美的情景,众囚犯也侧耳听。(参徒16:25)

我享受于投入在不同角色的思维当中,让我有不同阶段的反思。这就要归功于写作到位的功力,相信必有圣灵在背后落墨。

掌心窝不住秋雨,今早的初雪满有美感,安静地缓缓飘落。我再次点听属您的故事,“苦难需要有答案”?

奇怪,从前那些我不太听得懂的个别字,今天竟然通了。

重听中,发现老师也有不少“为什么”,因为肯问,上帝就答。

透过老师的生命点滴,我检视并掀翻那些一直携带、一直冰封的重担。每个故事都是万斤重的再度坠落,是沉淀下来的淤塞。当脆弱遇上那根牵绊着的扯线,是一份不可言喻的绞痛。但我深信,当我肯问,上帝就会按着时间答。

今冬,我踏进另一页人生旅程,手上写了一些未圆梦,这将会带来很多有趣的挑战。已听到神在您身上要行的计划,您的蓝图亦已在手中,请按步迈进吧!

泪水再次拉近了上帝与我的距离……要搁笔了。

谢谢老师!谢谢您在广播上的真诚分享!

学生 文伊利 敬上

2024年12月6日

写给陪伴女儿走过厌食症的母亲

玲羽

亲爱的林红:

记得去年四月,拿到你的联系方式,准备发送Line讯息给你时,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我的唐突会不会让你感到不适?虽然你已在杂志上公开分享女儿生病的经历,但这毕竟是牵涉家人隐私的事情,我无法确定你是否愿意对陌生人敞开心扉。

手指在来来回回修改的讯息上徘徊多次,终于鼓起勇气按下发送键。没想到,你很快便回复了我,告诉我女儿已经康复,只是仍需服用抗忧郁药并定期接受心理治疗。

“不过,她已经不再受饮食失调困扰了。”你在讯息中写道。

同时,你也关心起我的女儿是否好转。如此,两个素昧平生的母亲,一个在北英格兰,一个在南加州,中间隔着大西洋,因为同样经历女儿罹患厌食症的关系,而得以在信仰与爱的路上互相加油打气。

这份连结,多么珍贵啊!

虽然那段行经死荫幽谷的篇章已经画上句点,但是路程中有许多艰难、坎坷与疑惑,我仍想倾诉,与深知内情的人分享。你是最佳人选,但我不知如何启口,只好默默等待适当的时机。

今年春天,借着制作播客的理由,我再度鼓起勇气,在Line上询问你是否愿意上节目分享陪伴女儿康复的过程?

没想到你毫不犹豫,爽朗接下邀约。

“可是我的广东国语,怕没人听得懂呢!”你谦虚地笑着说。

那可是一段痛苦的火窑经历。同为过来人,我对你和家人陪伴瘦骨嶙峋、目光呆滞的女儿与疾病奋战走过的每一步感同身受,如同你在自己文章里的叩问:枯骨能够复活吗?

行经那条漫长、曲折,又看似没有止尽的黑暗衢道里,我们除了仰望神之外,别无他法。天上地下,除了呼求祂的名之外,别无拯救。

person-clinic-cross-religion-54333

11年前,你当时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儿明明,患上一种古怪的文明病——“神经性厌食症”。原本丰腴的她,着迷地爱上瘦身食疗及剧烈运动,体重在几个月间直线下滑,停了月经,甚至被迫休学,要送院治疗。历经两年进出精神疗养院,体重渐渐回稳到“安全地带”,医生才允许她复学。

寄居北英格兰杜伦市的你们,一路走来不易,从寒窗苦读到小康之家。明明三岁到英国,从语言不通到考上牛津物理系,为你们带来莫大的骄傲。从小便着迷于溜冰的她,从初级跳起,一路考到八级,舞蹈陪伴她走过迷惘的青春岁月。年轻时同样是舞者的你,对女儿崇尚轻盈与苗条的身材能充分理解,只是没有想到一股莫名的执念,加上课业压力与日俱增,让她身心突变,最终敌不过长久压抑的情绪困扰,变成“进食障碍”患者。

明明住进疗养院期间,在医护人员的监督下,一天六次少量多餐地进食。她被困在忧郁的牢笼里,自我形象跌落谷底,需要用药物来治疗。好不容易回稳到“安全”的体脂肪数,院方勉强让她回家及复学。你们深知,这只是开始,在前后七年康复的路上,家人用爱和信心持续相伴。

我自己的小女儿在高一时,同样罹患了精神性厌食症。当时她刚参加学校长跑校队。为了保持体能和培养出某种肌肉状态,她严格实施一套似是而非的饮食计划(Clean Diet),拒绝五谷杂粮、乳制品,以及任何加工品,仅以低脂及精瘦的肉类、鱼类为主食,谢绝所有饮料,每天灌下8—10杯温开水。

女儿坚持健康的饮食作息,我们当然支持;但当她每天的运动消耗量远远超过摄食量,在我们眼皮子底下,三个月内体重骤降20磅(编注:约9.07公斤),连月经都中断时,做父母的忧心如焚!

她也曾像明明那样,面色苍白、手脚冰冷、眼神闪躲。体重过轻、内分泌失调,导致女儿的情绪、个性都出现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吃饭时,面对餐桌上我绞尽脑汁预备的膳食,她无语,只是流泪。有一次我在意大利蛤蜊面里多放了一点牛油,她冲到房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留下餐桌上的我和先生,相对无言。这个家因为她的病已经变得不像原来的家。

女儿生病的十个月,多少个深夜里,我和先生无法入眠,对未知的恐惧与害怕使我们瘫痪,除了祷告,还是祷告。

“有没有想过万一……上帝就这样把她接走?”我问你。

“当然想过,”你说,“看她活得那么辛苦,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放手让她回上帝身边可能对她更好。”身为母亲的你其实巴不得用自己的命来换女儿的命。

明明从厌食到暴食,你们全家团结一心,通过限制家中零食、陪伴购物,以及在情感上支持她,她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犹记得女儿与疾病奋战时,不时看到她自责哭泣,我们只能不断地鼓励她:“你已经很勇敢了,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你提到溜冰对女儿康复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女儿也找到了自己的“疗愈之道”——跑步。即使瘦成纸片人,她也从来没有放弃学校的长跑队。教练与队友们的温馨陪伴也成为她情感的后盾,使她原来被捆绑的心一点点回温。

正如你说的,康复的过程如同死而复活,这背后,有天父的恩手托着我们。

上帝决不浪费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苦难,我们的女儿们历经苦难,变得勇敢与坚强。明明后来在校园里积极倡导心灵健康的重要性,为关怀精神病患义跑筹款;我女儿也学习用同理心陪伴,用祂所赐的安慰去安慰身边遭患难的人。

亲爱的林红,听你分享陪伴女儿的故事让我想起使徒保罗。保罗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他。古今中外多少圣徒亲身经历上帝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所有的苦楚比起永生神荣耀的大故事,都显得至暂至轻,微不足道了。

我愿意学你,陪女儿到客西马尼园,将所有的软弱交付耶稣手中,让祂的能力覆庇她,让她走入天父的大故事里,与永生神相遇。

感激你的采访者及听众

玲羽 敬上

Site Logo

莫非可以如此爱

信约

国中英语教职退休,成为神学院之学生、同工、教师,如今转战家中事奉。文字似良友,陌生又亲密,略微觉察内心渴望,隐现最终作者所预备的文字路。学习用字寄情于圣经大图画,但愿成为永远阅写者。

文伊利

孕育于香港殖民地时代,现居北美。退休后重拾少年梦,提笔学写作。

玲羽

创文公关同工,前新闻主播/记者。目前为《真爱家庭》杂志、《神国》杂志采访及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