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马睿欣丨作者和他的文字祷告

作者:创文君

当我们将祷告转化成文字时,会发现这样的祷告带我们走遍千山万水,却也回到出发处,与真实自己会合。同时,我们也借着文字祷告,可回忆,可重新得力。你是否以文字向祂祷告过吗?

会,我会祷告。

我常常祷告,天天祷告。

尽管我必须承认自己还是有很多自作主张、自以为义,然后自作自受的时候,但,我会像一个贪玩的孩子,在外头野到天黑,仍然记得回家,就算爸爸拿着鞭子等,爬窗子也要进屋内才心安。

我祷告。相信祷告是可以凿出作者心灵深度的铁锹。

每隔一阵子,我就要读本有关祷告的书,无论是作者的祷告经历、作者从圣经整理出有关祷告的教导,还是作者谈论那些伟大祷告者的故事。读这些书,是在一个不饿的夜里打开橱柜,看见各式各样的零食时,嘴角扬起向上的弧度,不吃,也感到饱足。

我祷告,因为知道这是回应祂那句“你来啊,跟随我”最直接的动作。

理智上,我想象自己是一只鹰,能乘着祷告的风翱翔在祂的天空;但现实里,我经常是一只鸭子,拍拍翅膀离地几英寸,又在地上走来走去。

我祷告,有时静默,有时开声,有时用意念,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去和爱我的主相会,偶尔逃向祂求救。

但至终,我发现自己是在文字的河流里游成了一条祷告的小小鱼。

那年,创文的种子尚未孕育,我和莫非老师、苏文安牧师,还有两位弟兄有了第一个线下文人小组。当时除了苏文安牧师来自澎湃的文字主仆辈出家庭,本身又已经是编辑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写出什么?文字事奉的故事里会不会有自己一个角色?

我们只是固定聚在一起聊聊,拿出自己正在写的“东西”(嗯,还称不上作品),交换着瞧瞧。才脱离一字头的我经常在没特别写出什么时,就影印日记中不含隐私的一篇交账。

有一天,小组里一个弟兄很客气地,吞吞吐吐地问:请教一下,天文是你的朋友还是……

天文?哪里?

他指指我影印出来的日记开头:上次就想问了,不知道这位是谁?看起来好像对你来说很重要?

顺着他的手指滑到纸上那个点,我扑哧一笑:天父啦!这是我跟天父的对话。

喔喔喔,他拍拍后脑勺:我不知道还可以这样和祂交流。

当然,文字人怎能不用文字和他的神交流?!我可不想写了大半生,只写给读者,不写给我最亲爱的主。

微信图片_20220331203728

远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我天天在日记上用文字开声祷告。生活中的每一种关怀都是一条丝,从现实里吐出,织成日记本上的文字祷告网。

也许只是我吧?!信主的年日久了,语音祷告越来越错综复杂开枝散叶,心虽真诚,话语却像自动车一样机械地跑。有时候我听着自己的祷告不自觉会皱眉,觉得自己对天父说的话太啰唆,又太形式,祷告半天,是一团发得太好的面包,捏在手中只剩下一点点实面。

人生还有一些揪心的时刻,语言在喉头冻成冰,又倒不出来,除了待在祂脚前默默流泪或发愣,真的讲不出什么话。

然而回到文字祷告里就不会了,握笔或敲键盘的手温暖而有节制,没有长篇大论,每一个字都是我想说的,不需要口头禅来填补祷告冷场,只要扯着阿爸衣袖说:“你看,你看,你看看。”

文字使我对阿爸的述说简朴,使我对祂的凝视专注,也在岁月中留下了我们之间的亲密对话。每隔一阵子翻读那些祷告,可以看到祂那双陶匠的手把我这块顽土朝天甩了几次,又放在板子上擀了几回。

有时,祂的心意也倾倒在这些文字祷告中,穿梭来去。

以前听人说祷告不是改变神的心意,而是让神来改变祷告者的心。我觉得有理,也期待经历,但偶尔也想,说不定只是自己讲完后心里想清楚了,所以就改变了呢?

幸好文字留下证据,透露了祂的作为。我看到自己的文字多次像台风刮起,横扫遍地,却在一瞬间转了方向;开始时为一件事祷告,后来竟然“离了题”,开始跟祂讲别的。祷告完回到现实生活中,才发现自己在文字祷告中从边门闯入,被带入了大厅,见到了主人,也和真正的核心问题面对面。

曾经在教会带领一群姐妹,当中除了我和另外一两个以外,配偶都不信主,其中婚姻有问题的也不少。我和先生都在教会里,多年来一起服事,所以听到她们的各种挣扎,和配偶的三观不合,现实中的拉扯,经常同情,又觉得无力。

几次碰到姐妹对我说:你婚姻幸福,你老公信主又爱主,你根本不能了解我的痛苦。我无言,心里点头,想着: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让在类似经验中得胜的人来带领你们。

但,祢为什么把我放在她们当中呢?我在内室里没好气地对祂抱怨。

那个比我更有资格牧养她们的人为什么不快快出现呢?我用文字质问祂。巴不得祂直接在下一页给我留言。

然后,海上的风吹起,把帆扭了头,转向。在日记里,我开始穿起这些姐妹的鞋子,替她们为配偶祷告。一段段上帝的话出现,我就一句句用文字回应,一天,两天,三天……

然后,帆顺服了风的方向,去到了我没计划过的地方。渐渐地,自己在日记上每一天的祷告都形成一个主题,在对这些姐妹讲话。所以我又把那段话也写下。这不是我的写作计划,只是我文字祷告生活中的一程。在书写时,我像个搬运工,把姐妹们多年来的苦和惑一一搬到阿爸脚前。如此来回跑了三十一趟,我感到喘吁吁的自己终于可以停工了。

这三十一篇《等候那人回家》就这么静静地趴在我的计算机日记里,望着四季更迭,超过十年。直到“用心生活”开始,再度碰到一些配偶不信的姐妹诉说内心的苦楚时,我拿了一两篇与她们分享,鼓励她们祷告。没想到,她们觉得神不可思议地透过这些文字对她们说话。后来这些姐妹有感动要成立一个一起为不信配偶在线文字祷告的群,“用心守望”就此起步,祷告内容就以我当年写的这三十一篇祷告文为主,每周一篇。

在那个群里,祷告生祷告,为着枕边牵挂的灵魂打开文字咽喉,朝天呼喊。一起为关注的目标,大家手拉手把阿爸团团围住,既任性又亲密,既迫切又安心。在祷告的沸点,火烧成了信心的红碳,静静地,一起守过许多特别不容易熬的黑夜。

生命中有些厌食的日子,现实若非踩在钢索上,就是里面的人没胃口,读经像嚼蜡,祷告像打卡。在祂面前进进出出,知道祂在,却表情朦胧,不明白到底是祂背对着我,还是我背对着祂?

诗篇的作者,总在这时候出现,把我的手压在键盘上,跟着他们敲出另种文字祷告。

在我无话可说的时候,诗人的话成了我的话。

我没有热情,诗人的热情给了我温度。

我的心眼留在夜深处,跟着诗人敲出来的文字却点燃了许多小蜡烛,慢慢地把日记染成灯火通明。

我没有眼泪,诗人的伤痛融化了我僵硬的表情,让我的文字祷告哽咽,接受祂用同在来抚慰。

诗篇是文字祷告的先锋,那一片开拓过的疆土,至今,仍然邀请我们继续进去植树。

信主之后很多年,都觉得认罪悔改虽是祷告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却也是最酸牙的一步,能故意遗忘就装傻。尤其每当在某些重复犯的过错里挣扎时,明知道只能靠主,却不愿意祷告,里面老有个顽梗又脆弱又害怕的孩子咬紧嘴唇不放。

难道我不提祂就不知道吗?我把手抱在胸前,固执地讲东讲西,就是不肯再说一遍:对不起,我又错了!

这,恐怕是文字祷告操练过程中最难的一环。

心里跟神认罪,难堪一阵就过去了;文字认罪悔改,留下不可灭的证据,读一次难堪一次,何况,还要冒着“被发现”的险,何必呢?

直到有次读一个作者分享她祷告生活的文字,里面提到,她发现自己很愿意认罪悔改,是因和神够亲密。这——深深地震撼了我。

的确,在这世上,包括对父母,认罪经常是不得已,或为了不让刑罚加重,低头认错时,脑中浮现的永远是一双严厉的眼睛。然而圣洁的神是打开双手迎着浪子回家,十架上的耶稣是用祂受伤的身体覆盖认罪悔改的人。

第一次的认罪悔改是因着信,之后的认罪悔改,除了信,更本于痛恨任何破坏与神关系的罪。情人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再难,都会毫不犹豫地用眼泪逼出。我才明白了,祂的爱给人足够的安全感去暴露自己的衣衫褴褛。

至此,认罪悔改进入我的文字祷告田,填满了那些低洼干裂处。

过去我认为有些罪无法讲清楚,只能把罪疚感带到神面前哭泣一阵,然后求神赦免,去完成这些悔改的功课。然而开始透过文字向神认罪悔改之后,我得以更清楚地看见自己生命里被罪的爪子扒过的刮痕,也在书写过程中经历了“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

当我读诗篇90:8“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时,也感受到那些记录下来的文字祷告在岁月的锅里沸腾,正一次次见证认罪悔改是进入神的光明里。

最近,我的文字祷告又被祂用探照灯巡了一回,之后,我写下这段文字:

“作者常常和自己对话,却忘了为自己祷告。

“是啊!阿爸,我似乎很少为自己祷告,很久没为自己祷告了。也许我会为和自己有关的事情祷告,或是为自己在乎的,有负担的事情祷告……当然,我最常为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祷告。

“但除了认罪悔改,我很少,很少,单单为自己祷告。

“上一次是多久前,我已经不记得了。

“喔,滴滴答答,也许会为自己当下的处境跟祢留言;狂风大雨时,也会为自己的情绪跟祢周旋;更多时候,是为自己的决定祷告。

“事工、家庭,那一大袋一大袋的事,连滚带爬背到祢面前。

“但上一次为自己祷告的记忆,竟是一片空白,仿佛没发生过。”

文字祷告曾带着我走遍千山万水,现在,祂要我透过文字祷告回到出发处,与自己会合。

“阿爸父,我愿意好好认真地为自己祷告,就像过去好好认真地为别人祷告一样。”我郑重地答应祂。

飞鸟在天空时最像自己,鱼儿在水里时才能呼吸。如此,我也在文字的河流里,游成了一条祷告的小小鱼。

有时遇到湍急险处,几乎过不去;有时干旱水浅,几乎活不了。日记里那些起起伏伏的祷告,找不到的日期,明示着苟延残喘的岁月,都被祂的信实掩盖过去。

如今无论如何,小小鱼得继续游下去,期待那天在与大海会合处,能长成足够的身量,预备好了,进入洋海的丰盛与宽阔。

Site Logo

創世紀文字培訓學苑主任

马睿欣

电子工程学士,富乐神学院神学硕士。一生钟爱写作。曾任《宇宙光杂志》《真爱》杂志专栏作者,文章发表于两岸北美杂志报纸、公众号等。 近年来在社区讲员、作家、辅导,教师几种角色中来回。过去几年主领“用心生活”微信群透过文字去影响近学员在不同人生阶段(单身到成人子女的父母)的现实生活中认识真理,活出真理,享受真理。 着有散文集《游子足音》《管教的智慧》《理家理心》《直面网络》《书虫落网有出路》(合著)《养育模式大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