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语聆:婆婆的移民之歌丨人物空间

孔雀女嫁穷小子,经营牧场、中年移民、开旅馆、做裁缝,一路铺展婆婆的精彩人生。如何像她一样,在生活中展现艺术家般原创的热情呢?

“昨暝(晚)是阮(我)最后一眠在旅馆里睡,”婆婆在电话里说,“位(从)今日开始无用咯(再)去罗!”

公婆经营三十余年的旅馆,半年前转手卖出,为多年的旅馆业生涯正式画上休止符。这座有150个房间、一家餐厅加上一个健身房的中型旅馆,历经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衰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是老人家多年辛苦的结晶,是他们的baby。多年前萌生要转让的念头,却一直遇不上合适的买主;几个月前,遇到天时地利人和,终于敲板定案,将旅馆出售给一位多年的同业旧识。

“这完全是主耶稣的恩典,阮的福气!”每每提及此事,婆婆便禁不住感恩。对她来说,恩典与感恩如同天地般相互依属;作为神的儿女,感恩是对这位天地间赐予恩典的永恒之主唯一的回应。

年轻时在台湾经营畜牧业的公公,20世纪70年代因政府农业政策改变,造成牧场生意大幅亏损。眼看着快要走投无路,婆婆心一横,抱着手边最贵重的饰品到当铺,当场卖了台币四十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之后她随着丈夫携带一儿一女,从南台湾移民到洛杉矶。学习与适应能力超强的婆婆对内把家中整理得一尘不染,亲自打理丈夫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外她协助公公经营旅馆事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原本不会打高尔夫球的她,为了配合公公出席乡亲举办的高球赛,临时恶补,竟然拿到当年妇女组冠军。

早年台湾传统家庭重男轻女的观念,让婆婆没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了她最大的遗憾。身为面粉厂老板的掌上明珠,婆婆高中未毕业就在教会诗班里认识公公;当时一见钟情,非他不嫁。孔雀女下嫁家里养牛的穷小子,势必经历一番惊天动地的革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婆婆也从一个原来天天坐在公司里数钞票,开红色跑车的会计,变成了每天半夜起床挤牛奶的牧场女主人。

“一天挤两次奶,头一遍半暝两点起来准备,从三点挤到五点,把牛赶出去休息后,梳洗整理一下,就开始帮囝儿(儿子)准备早餐和传便当,然后送他们上学。”

和一天只能挤十头牛的长工比起来,婆婆不知道哪里来的洪荒之力,一天可以挤到十四头牛,害得牧场里的工人没有一个敢浑水摸鱼。只要老板娘在,大家都埋头苦干。

十五年的牧场生活,婆婆虽甘之如饴,但体力劳动的工作,让她萌生倦怠之意。因此当她带着孩子移民美国时,心中充满愿景:“想到不用天天暗迷蒙起来挤牛奶,心里就偷笑!”

70年代,在南加州经营旅馆业的台湾人还不多,投资汽车旅馆不但有增值潜力,也可以借此办投资移民,取得合法身份。在朋友建议之下,公公在洛杉矶城中区附近买下一所有20个房间的小旅馆,不但解决了全家生活、住宿及交通问题,子女也可就近帮忙。当年经营汽车旅馆业虽然辛苦,但不需要说太多英语,且随时都有现金入账。

旅馆规模小,公公只请了一位经理,外加一个非裔男钟点工做清洁。为了省工钱,婆婆从成人学校下课回家后,立刻卷起衣袖,帮忙打扫。原本以为搬来美国,不需要再从事体力劳动的她,面对洗厕所马桶、清理客人呕吐过的地毯或醉酒客人破坏的家具,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为了贴补家用,婆婆得知城中区的成衣厂需要裁缝,自告奋勇开了一个钟头的车去应征。本来不会用缝纫机的她,观摩几次后立刻上手;后来成衣厂老板体谅她白天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干脆派人送一台缝纫机到婆婆家,衬衫缝好了再派人去拿。

婆婆再度发挥牧场挤牛奶的精神,趁着家人入睡,一个人半夜摸黑到车库里赶工。“一整晚下来,也只多赚美金五块钱!”车库里,婆婆踩缝纫机咔嗒咔嗒的声音,日后成为家人回忆档案的背景声。

生意渐渐稳定后,他们卖掉了原先的汽车旅馆,在邻近城市买了一块被银行收去的7-11便利店土地,请人盖了一栋43个房间的旅馆。由于地点靠近机场,附近也有大型百货商场,人流车流汇聚,这个旅馆为公婆的事业打下基础。

“那时阵,屉子打开,看到现金满出来,心里觉得很踏实!”

旅馆雇用的员工是一路跟着他们打拼过来的西班牙裔移民,从年轻做到壮年,有的母子两代一起做,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其中有位玛姬,刚偷渡来美时,半句英文都不会,经朋友介绍到婆婆旅馆打工。

“我指着每间旅馆房间的号码,教她念one,two,three,four……哎内(这样)从头开始!”后来婆婆甚至安排玛姬去成人学校拿英文课。这位忠心耿耿的墨西哥员工,不仅把自己二十年的黄金岁月献给公婆旅馆,她的儿子媳妇也成为公公信任的下属。

80年代,台湾的党外运动蓬勃发展,心系乡土并热衷政治的公公,大量阅读有关美丽岛及党外活动相关报导,并主动提供自己的旅馆作为党外民运分子的集训场所。

为了配合及支持公公的理念,向来不过问政治的婆婆,也只好“撂了去”(豁出去),亲自料理学员们的三餐伙食。

经营旅馆事业最忙碌之时,婆婆同时接下教会长老的职务,投入大量时间查经、祷告、关怀、学习敬畏与服事上帝,并且乐此不疲。来自非基督教家庭的她,自从嫁给公公后,便谨守遵循并踏上她婆婆的信仰脚踪。“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婆婆的婆婆当年是助产士。22岁即守寡的她,在高雄楠梓开一个小诊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她碰上偏远村庄的产妇不仅不收钱,反而自掏腰包赠送奶粉、肥皂。偶尔到诊所帮忙的婆婆,会被嘱咐在产妇生完孩子之后,“肚子空空,要用糖水煮鸡蛋给她们填肚子。”

“我这一双手粗耙耙就是从少年做到老的!”婆婆笑着说。

形容自己有“粗耙耙”双手的婆婆,虽不是艺术家,但是人生中每一次信心之旅,都展现了艺术家原创的热情与巧思。她的一双儿女后来在大学里分别主修建筑与绘画设计,似乎从母亲的移民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到艺术家的原动力、纪律与应变能力。

婆婆的人生就是她的原创作品。她在每一段旅程的画布上所使用的线条、颜色与光影都独一无二,前所未有;她在一次次环境变动时,按着信心的方式回应,让她成为一位真实的生活艺术家。

拿起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婆婆经常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她辛苦一生,如今已经不再需要为生计操劳,最享受的时光是在教会里唱诗歌。转眼间,在美国居住的时间早已超过她来美时的年岁。说英文时,仍一口浓浓台湾口音的她,早把洛杉矶当成自己的家。回首这条移民路,中年离乡背井,与公公在陌生的土地上经历寒暑春秋,携手打拼,如今开花结果,看到第三代健康快乐地成长,欣慰之余,只有感恩!

作者简介

语聆

创文公关同工,前新闻主播/记者。目前为《真爱家庭》杂志、《神国》杂志采访及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