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苏文安丨圣乎?俗乎?谁说了算?

四个场景,四次省思,告诉我们,如果基督徒把生活一分为二:“属灵的”与“属世的”,将潜藏无数危险。那么是“圣”是“俗”,真正在于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

文字人出于事奉所需,较一般基督徒更有机会接触教会围墙外的文学、艺术、影剧、音乐。而我们的事奉,亦有别于教会传统认知中的教导、宣教、司会。那么,文字事奉者是否不够“分别为圣”呢?
 
问题来了:何谓“圣”?何谓“俗”?圣俗之别,到底谁说了算?——让我们试着从圣书全面教义来寻索答案。


“场景一: 宾州中部乐园镇,田野间

 农庄大院中,鸡在飞、狗在叫、猫在跑、马在吃草。几个穿黑着紫,戴着宽边帽和白头巾的小男孩小女孩,正在奔逐嬉戏。他们身后古朴屋舍的烟囱里冒出炊烟缕缕,群鸟掠过天际,鸣噪声响彻田野。远处乡道上啼声嘚嘚,黑帽黑裤蓝衣蓄胡的阿米什(Amish)男人,正驾着那方方正正的黑色马车悠然朝家园而去。然而,满天绚烂的晚霞下,却有一长串来自各处各方、红绿金银白各色各样的大小汽车,无可奈何地跟在马车后面,以不到十里的时速缓缓前进。
 
“真实世界”的现代人,遇到“世外桃源”的慢节奏,竟是如此无奈与难耐。别忘了,汽车上这些饥火中烧、频频看表的人,可都是自愿花钱花时间来观光探奇的呢!
主的儿女是否“分别为圣”,必定跟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用什么有关吗?难道一定要离群索居或复古怀旧到足以成为观光探奇的对象,才够属灵吗?
 
昔年施洗约翰住在旷野,吃蝗虫野蜜、穿骆驼毛的衣服,耶稣却常住在民宅中,穿着跟当时民众一般水平的衣服,有时更接受邀宴或自己与门徒举行晚宴,享用丰盛饮食。
 
当然,用外在有形的细节来操练敬虔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益的。例如教小孩或初信者祷告时闭目合掌,又如全家在餐馆吃饭时公开低头祷告,或者参加主日崇拜时穿着整洁端庄等。
 
但是,若习惯性地一味以外在观感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分别为圣”,就不免本末倒置了。因为是否合宜恰当,是否合乎“圣徒体统”,不但会因国家、民族、地域而有所不同,甚至对同一位敬虔爱主的人、同一个追求圣洁的教会来说,也会因环境、心态、时代的转移而有所改变。所以,才有“当德国的姊妹将啤酒当茶喝的时候,美国的姊妹因她们的‘堕落’而流泪祈祷,弄糊了脸上的浓妆”这样的描述。
 
因此,“分别为圣”最恒久、最可靠的标准,应是凭着清洁的良心,从圣书中领受真理的亮光、信靠顺服。
 
正如彼得前书3章15节所教导的:“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场景二:芝加哥近郊,格兰岱岗公路上

 礼拜天下午,从教会回家途中。开车的伟明偏过头和妻子丽馨对望了一眼,用眉眼示意“你问吧!”这对默契十足的夫妻,都为四岁的儿子恩恩刚才在礼拜堂门口的举动大惑不解。
 
丽馨正要回头问恩恩:“你刚才为什么在礼拜堂门口向里面鞠躬呢?”话还没说出口,原来看似昏昏欲睡的恩恩忽然直起身来皱着小眉头忧心忡忡地问:“礼拜堂里面都开灯和暖气了吗?要不然主耶稣会好黑好冷哦!”
 
伟明和丽馨先是失声而笑,随即又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两人心中都浮现出一连串严重的问题: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教了些什么?儿童主日学到底教了什么?以至于这个从满月起就在教会出入的孩子,居然会以为主耶稣只住在礼拜堂,而且一个礼拜才跟祂见一次面?
大洛杉矶东区某教会的停车场出口一侧,竖着一块大牌子,写着:“你现在正要进入宣教工场!”
多么有力的提醒啊!是的,基督徒的主战场,不在教会围墙之内,而在家庭、学校、公司、社区之中。在教会中受造就得装备,为的是要“出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而非单单享受查经听道、敬拜赞美、彼此关怀之乐。
 
某个主日,在礼拜堂门口,招待对一位叼着香烟的慕道友说:“朋友,这是圣殿,不能抽烟。”在一旁的长老对招待说:“弟兄,你应当对他说,圣殿正在冒烟!”没错,并不是进到礼拜堂,我们才成为“圣”的。使我们称义成圣的,不是地点,而是我们内在主耶稣的生命。
 
我们常将生活二元化——“属灵的”与“属世的”。许多基督徒的观念中,凡是与教会相关的活动,如关怀、探访、祷告、读经、小组、主日崇拜等,才是属灵的,其他都是属世的。于是你我或有意或不知不觉间,成了两面人。在与基督徒相处的场合,就表现得敬虔、庄重、谦和(当然也有伪装久了过于疲惫,最后连在教会中也“按捺不住”的情况)。然而,在路上开车横冲直撞、在商场上信口开河、写研究报告时灌水作假、对配偶儿女讽刺怒骂、背地里对牧长同工论断定罪……却仿佛理所当然。
 
圣俗二元化的生活,对自己、对儿女、对未信主的亲友,皆有极大杀伤力。让我们天天默想彼得前书1章15节的警戒:“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做个全天候、全时间的基督徒!


场景三:1870s 的北欧丹麦小镇,古老民宅的盛宴席上

 清炖海龟汤、五香小鸟、双色点心、陈年美酒……一道道在场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尝所未尝的法国美食,被盛在精致闪亮的餐具中端上桌,十二位老先生老太太迫不及待地把食物送进口中。在刀叉匙盘的清脆碰撞声里,其中十一位不时互望,以眼神彼此提醒,不要脱口赞叹这出神入化的厨艺。
 
在吞咽品咂的空档,偶尔可以听见他们含糊不清地呢喃着诸如“拒绝享乐对我们的灵命有益”之类的言语。只有那位非属同一小教会的老将军,不知情地用大量最强烈生动的形容词,不住口地歌颂这一席超凡佳肴,弄得同席者尴尬万分。
 
这是1987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芭比的盛宴》(Barbette’s Feast)中的场景。那群极端保守的老信徒,恪守已过世数十年的老牧师的教导,高举清心寡欲、拒绝一切舒适与享受,因此在盛情难却,不得不参加隐姓埋名多年的名厨芭比的盛宴时,便相约“假装我们从来没有味觉,绝对不说出任何与吃喝有关的话,以免有损圣洁”。问题是这顿盛宴实在是人间极品,要忍住啧啧称奇简直是一大酷刑。于是就形成了“既吃得感动莫名,又得拼死不赞一语”的奇特张力。
 
更糟的是,这批老信徒大半辈子恩怨纠缠,其实早已貌合神离,彼此犹如刺猬般,动辄钢毛直竖、张牙舞爪……
 保罗也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十23)“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林前六12)
 
真正将生命主权交给主的人,就不需要在每日的生活细节上为圣俗之辨而紧张兮兮。将心归主,常存良善的动机和心志,则食衣住行育乐皆圣,虽偶尔仍会犯错,但随时都会被圣灵光照,得以日日更新而变化。反之,若只是维持敬虔的外貌,却没有敬虔的实意,岂非就像耶稣所指责的法利赛人一样?看似“圣”得不得了,其实骨子里求虚荣、争权位、图私利、耍心机,“俗”不可耐!
 
为什么基督徒一想到休闲娱乐,一定要到世界上寻找,接受错误价值观与低俗道德标准的洗脑?
 
为什么他们不能在基督徒所制作的产品、所策划的活动中玩得尽兴、玩得起劲?
 
为什么通俗文学作品可以让包括基督徒在内的广大读者一口气读完,而所谓“基督教文字”却让人一读就打瞌睡?
 
我们若画地自限、将影响力最大的传媒、教育、体育、艺术、电影、文学等领域拱手让给世俗,那就怪不得许多人只把信仰当作死后上天堂的保险和生活中较严肃沉闷的例行公事,而不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今日人生之光了。


场景四:费城,宾州大学校区外一栋公寓中

刚获得法学院硕士学位的黄奇苇正坐在书桌前写她的见证——
 
我为该怎么做中程及长程生涯规划困扰着。一直自问:“到底要接受远在加州的工作机会,还是留在东岸?”
 
我很清楚自己在宾大校区的事奉很有果效,也知道自己喜欢东岸胜过西岸,但我实在不明白上帝的旨意,不知道祂要我继续留下?或要我去别处?而若我要留下,在东岸能做什么呢?一时之间确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难道要申请修读宾大的法学博士吗?
 
而加州的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他们不只期待我负责法律事务,也希望培养我成为公司高阶经理人。
 
我知道这将是我生命中重大的抉择,和牧师谈了,也不断祷告寻求上帝给我清楚指示,我不断不断地思量。不知怎么的,一想到要去加州,心中便有一般很不平安的感觉;而想到留在费城,又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将会面临很多外来的试探……
 
决定是在与两位同心合意祷告之后下的,是的,我做了和我勇往直前的个性完全相反的决定,决定继续留下来!我确信上帝与我同在,并不需要畏惧任何试探,祂会给我源源不绝的平安。
 
两年前重新坚定信仰的单身姊妹黄奇苇的事奉职分是什么?是带领其他十来个学生的小组长。在她所属的教会中,就有五位这样的小组长,而其他四位的平均信主时日还不到两年。奇苇的同学嘉珍拥有两个法学硕士并持有纽约律师执照,目前已经回台工作,任职于一家著名的法律事务所。同时,她还在台北的教会服事,带领小组,并且分担主日信息分享的事奉。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信徒皆祭司”是大多数福音信仰的教会所接受的信念。但在实践层面上,教会圈中以“全职”“带职”来区分“圣品”“俗品”的情况,却仍极普遍。
不但信徒常以为自己在做的是“世俗的行业”,连传道人也以为只有像他们那样,在教会全职工作才是在从事“圣职”。这样的二分法,所带来的祸害难以想象。
例如华夏基督徒普遍认为:“圣工需要拥有某些特殊资历的人才能做”。怪不得多数教会的信徒都是“啦啦队员”而非“球员”,都是在“坐渡船”袖手看船夫使尽力气操劳,而非齐心协力“划龙舟”。

其实,自911之后,“无限战争”的观念兴起,已没有所谓“前线”“后方”,因为战争很可能随时就在你身边爆发。属灵的争战尤其如此,怎能不“人人皆兵”呢?

又如,误以为“全职传道人既是圣职人员,就必须圣洁无瑕”。怪不得多数传道人都必须在信徒面前戴起面具、全副武装,无法透明地活出真我,也无法让身边的人有机会看见他的软弱而及时规劝提醒,以致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其实,“像主耶稣就是‘圣’”。什么才是“像主耶稣”?就是“为羊舍命”。因此,奇苇也自认为是“小组牧人”。她会为了羊群的需要做事业上的抉择;她会为了更有效牧养,而时时检讨调整自己的时间管理、金钱运用,甚至学习如何又快又好地做菜来款待组员。

是的,“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二21)。是“圣”是“俗”,不在于你的薪水是否教会付的,而在于你愿不愿意被基督的宝血洁净、愿不愿意让自己合乎主用。

全职传道人在福音总体战中当然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基督徒父母、子女、配偶、朋友、上司、属下、老师、学生、医师、警察、法官、律师、服务业者……又何尝不能因为学效基督,在每天的生活中成为主“贵重的器皿”?君不见,2012年2日4日,在加入NBA的第563天,因突如其来的机遇而成为全球球迷焦点的青年基督徒林书豪,其见证是何等强而有力!


结语

主耶稣成为完完全全的人,为要把人完完全全带到天父面前。

我们是否也能借着书写完完全全进入人群,成为像主耶稣的好牧人,使周围的人得生命,并且得更丰盛的生命?

“道”(圣)成了“肉身”(俗),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圣)。可见,有圣的生命、圣的性情,就能使所到之处(或说,你的文字所接触到的每块心田),无论原本有多“俗”,皆成为“圣”。因为在真理的亮光中,“圣”不只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种生命的影响力;“圣”不只能让我们面对环境、超越环境,更能让我们创造环境!

Site Logo

創世紀文字培訓學苑文字牧者

苏文安

现任“真爱家庭协会”副会长和《真爱家庭杂志》总编辑,并义务担任“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文字牧者和《神国杂志》总编辑等,长期培育、带领家庭及文字传媒事奉者,协助教会发展相关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