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第二届“创世纪文学奖”散文奖决审纪要

作者:创文君

莫非:

 
感谢主,名次选第一轮投票,最高分的三篇如下:
 
 

 

虽然已有这三篇分数呈现高下,但是文学创作绝对不能只用分数来评估,因此下面我们要进入一个神圣又很重要的过程,就是用文字来交流哪一篇文章是您心中的首奖,哪一篇是优胜奖。

因为我们的评审来自全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会带来不同的视野和标准。彼此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有不同的看见,同时,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对这些作品的评估。因此,想麻烦您写下:

1.您推荐的首奖作品是哪一篇?为何?

2.其他两篇您的评语,为何某篇要归回为佳

 

决审评审(按姓氏笔画顺序):

孙维民、莫非、张晓风、荣光启、钱立言

 

钱立言推荐评语

首奖    No 031 《等待的“无意义”》

优胜奖  No 079 《世界是双尖头鞋》

佳作奖  No 039 《凝眸》 

 

1.推荐《等待的“无意义”》为散文首奖

福音文学较普通意义上的文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紧紧抓住人们的心灵,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彰显耶稣基督十字架救恩所成就的、人被拯救的生命,特别是属灵生命与人老旧败坏的肉身生命的不同。从而在比较中让读者,特别是不信的读者看到希望,看到人生的意义;透过世事的烦扰和困惑,甚而堕落、绝望的现实,看到真理,看到十字架救恩,看到永生的道路。

《等待的“无意义”》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总结如下:

①时代特点鲜明;叙述精到,形象描述鲜活深刻,心理活动刻画准确入微

在疫情肆虐造成的社会封锁、封闭下,人的活动受到种种限制。作者敏感地把握住了在这一特定的、种种被迫“等待”的至暗时刻,例如排队等外卖——“大片的口罩裸露着无处安放的双眼。当表情被遮住一半,身体语言在密闭空间里被无形放大,低头滑手机的迅速,左右脚的支撑站立不停交叉,口中刺耳不耐烦的‘啧啧’声”……通过默默无言的形体动作,作者将人的感知、心灵被禁锢被压抑,从而生发出的麻木、无助、绝望、愤懑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当人与人之间的外部交流被迫切断,内心对孤独的反抗将之转向虚拟世界,转至同室的亲近之人,各自为营,同室操戈”。

“的确,最恐惧的是无意义,如同加缪在《鼠疫》中描述鼠疫城人们不可预知的生活状态——‘对现时丧失耐心,又敌视过去,放弃未来,活似受人世间法律或仇恨的制裁,过着铁窗生活的人’。”

此类精彩的心理描写似随手拈来,表现出作者精到不着痕迹的写作技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引起同在疫情时代的读者强烈的共鸣。

②人物心理与人生哲理,进而演进到福音真理的推进式展开十分精彩

作者写道:疫情中的“等待”最初甚至令人“向往”,“我以为它可以是一种重整”“休息”“宁静”的理想状态,然而“时间越流逝,越无起伏,越多盼望被消耗,越多失望累积,越无法忍耐等待”;进而“等待成了对抗无力感——什么都做不了、做什么都不知定期的无力感。”这才是“等待的无意义”产生的现实,是希望与绝望的悖论,也是人的理性、哲学无法超越的悖论。

面对这无法超越的困顿,作者将圣书中的诗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神的话语如同灵里的一束光,来自神的大爱,照亮作者、读者的心灵和通篇文字——“从某种程度来看,有正才有反,有彻底的死,才有真正的生。是否就是要在等待中陷入完全的无助,完全的死去,才能真正凭信心,而非‘以为’呢?如果不将自己坏透的心完完全全敞露,看到其中一丝意义都没有,一点好的光景都生不出来,又怎能真正认识和转向那知道所有的、掌控一切的神?”

这段独特的心灵自白将十字架救赎的真理阐述得非常具体而明了:唯有认识神、用生命经历过神的人,才能在无望、无奈、无意义的“等待”中,看到神的视角,看到神赋予“等待”的属灵意义——“在每日的生活中一点一点汲取恩典,在恐惧和焦虑侵入的瞬间,转身向神祷告,有时候,一句话就够”。“原来,当我真正静下来聆听时,内心深处回响的声音是,即使什么都不做,瘫倒等待,荒漠中的无助,我依然是被爱的。就在这里,在这一时刻,神的面就在眼前。”

③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可圈可点,有力地强化了主题

作者捕捉到了很多典型的形体、心理细节,以强化“等待”的无意义:“眼前的噪杂,迫近口罩的勒紧,要将我压缩成一个很小很小的点,直等小到无极限后,再瞬间爆发宇宙”;“人们在荧幕的光亮与内室的黑暗之间来回穿梭,在内心的伤痕与键盘的尖叫中撕扯恨意,在渴望被爱的自我与无力给予的他人中博弈消耗。等待的碎片被随时随地的信息碎片充斥着,叫嚣着,争夺着,将心碰撞着散乱,又悬浮着无法降落。”——这些心理描写,真切生动入微,十分精彩,使人感同身受,有力地支撑、强化了主题。

④结尾干净、有力,总结到位

结尾一段,作者一反先前的细腻、敏感,只用了两句话,就结束了所有原先的感受与挣扎。无望的痛苦,哲理的束缚,都在神面前烟消云散,这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的见证,显示出作者简洁有力、毋庸置疑、更无须赘言的信心。

2.推荐《世界是双尖头鞋》为散文优胜奖

与上一篇不同,《世界是双尖头鞋》选题独到,另辟蹊径,是福音文学的另一种特色。

见微而知著。女人对于鞋的情有独钟,绝非异性所能理解。就凭女人脚上的一双鞋,作者概括了世界时尚潮流演进的历史,从而自然生动地推导出福音真理,令人感佩。

①剖析世象,形象深刻、玲珑剔透的巧思

作者以穿鞋时尚为切入点,以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思路、独特的属灵思考,将抽象真理寓于形象生活——在穿鞋人与鞋的关系中,例举几个关于鞋的历史、文化的截面,对时尚的演进,对世象人生的局限与谬误的臧否,信手拈来,灵动诙谐,栩栩如生——诸如露脚背鞋、鱼嘴鞋、灰姑娘的水晶鞋……

“这个世界总是在生产‘水晶鞋’”,以“水晶鞋”借喻时尚标准,指出时尚标准总是由有权有势者制定:或是孟菲斯的法老、路易十四,或是童话中英俊潇洒的王子,于是“尖头鞋法则定义的成功”备受推崇。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标准苛刻到“只属于一个人却人人都想穿进去的鞋”,而热衷于套入这个标准从而证明自己“成功”“幸福”的女人却绵绵不绝,而且手段极其血腥——灰姑娘的姐姐不惜削足适履,一代又一代女人也不惜自残:

“王子肯定了只有穿进这双鞋的人才是他要找的女人,将成为他的妻子,削掉脚后跟你就是王妃!削脚跟其实就是最早的整容了,跟今天垫鼻、磨腮、抽脂肪、开眼角、卸两根肋骨属于同类行为”;“姐姐们也不见得喜欢那双鞋,但是那双鞋是审美标准,是通往终极幸福的工具”。

因着“水晶鞋”的借喻,作者推出了社会时尚文化的悖论:“这世界只提供一个成功和幸福的模具。于是婚姻背叛了它的创造者,钱背叛了它的创造者,知识背叛了它的创造者。它们都像灰姑娘的水晶鞋一样,不再是一双普通的鞋,而是一个标准:只有……才能……”

②对福音真理的论述精到、简洁,耐人寻味

说到传福音,不少人陷入长篇大论的阐述,对圣经连篇累牍地引用和解释,唯恐误导读者,特别是非基督徒朋友们。殊不知不信的人,尤其是本想在文学作品中享受阅读审美的人,最怕的就是枯燥的神学叙事,找个借口便逃之夭夭。作者非常巧妙地避开了这个套路。她先借社会时尚的话题,形象生动地引用史实和童话故事,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再深入揭示世俗关于“成功”“幸福”的标准之错谬,用逻辑的推演抓住读者的思路,导入福音的诠释:

“选择一双能走路的鞋。因为走路才使鞋有意义”;“鞋是工具,人常迷失在工具里,比如手机是工具,车是工具,语言是工具。人有时候是为了工具而活,而忘记‘走路’。工具就是——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去……我可不想停留在‘如何如何’上,终其一生没有‘去’……”;“问题是什么是路?一个人的命定,终极的价值?终极的目标?是上帝预备的路,还是自己的路?一旦找到路,是欢欣乐意地走,还是不情愿地走,路上有爱有盼望吗?路上能帮助别人挣脱恶姐姐削脚跟的命运吗?能帮助更多人抛弃这个世界生产的‘水晶鞋’吗?”

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是走自己的路,还是上帝的路?怎样才能脱离世俗的捆绑?怎样才能在这荒谬的世象中找到真爱,找到希望?

相信当今每个地球公民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作者巧妙地指出了救赎的所在,而没有耳提面命地告诉读者:看哪,路在这里!别的路都走不通!须知那些“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太13:15)的末世百姓,抗拒圣书真理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你跟他传福音讲真道,他避之犹恐不及;而作者的讲时尚,讲故事,反倒与当年主耶稣喜欢讲寓言讲比喻异曲同工。

③语言流畅灵动、精到慧黠、特色鲜明

作者配合主题,意向鲜明的佳句迭出。例如:

“小时候我看到恶姐姐剁脚趾削脚跟的时候就异常解恨,我以为自己是灰姑娘”——估计这是大多数人读童话时的共同感受,如常言道“真理总是在多数人手中”,循着作者的思路将自己代入灰姑娘的角色可谓理直气壮,谁知此时作者笔锋一转,“可是现在我开始同情她们,随着岁月变迁,我才知道我是姐姐”——一个逻辑判断的坑,给读者挖的坑,掉进去了还得自嘲着称赞作者的高明——原来我们都是“姐姐”,都是被束缚于世俗不可自拔的奴隶!作者的灵动、慧黠令人忍俊不禁。

还有的是暗含讥讽,明褒暗贬:“穿鱼嘴鞋的女人把前两个脚指头放出来的后果一定是血的代价。有没有人穿鱼嘴鞋特别舒服?也许有,那我只能说,她是灰姑娘,我是恶姐姐。”灰姑娘在童话中是美丽善良的化身,说穿鱼嘴鞋的女人是“灰姑娘”貌似褒扬,实际上暗讽其屈从于伤害自己身体的时尚恶俗;而“恶姐姐”是灰姑娘的对立面,也就是时尚恶俗的批判者,反而是褒奖。

还有结尾也非常别致巧妙:一句“美女,鞋试好了吗?”表面说的是选鞋,实际讲的是选择哪一类时尚、哪一种文化,更深层次地指代选择哪一种世界观:是选择圣书真理,还是随从世俗?不由得令人想起主耶稣的话: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7:13-14)

 

3.推荐《凝眸》为佳作奖

《凝眸》的选题是直击人们心灵的社会话题焦点——出轨、挽救婚姻、面对死亡。作者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以亲身经历见证了神的话语和基督徒属灵生命的一层层阶梯、一步步成长;生动、真实、感人至深。

①叙述生动自然,温婉流畅

作为一位女性作者,本文叙述生动、娓娓道来。虽然讲的是个人经历的婚姻伤害、情感冲击、生死考验,但在跌宕起伏的叙事中,却没有情绪宣泄的剑拔弩张。如一条流畅的清溪,平顺温柔,体现女性的细腻温婉,更活出了内住的圣灵及结出了属灵的果子:仁爱、恩慈、和平、忍耐、温柔、节制……

②对形象描述、细节的把握独到,揭示主人公心理活动,生动又深刻

篇幅所限,在此仅举一例——

“嘈杂的电视声就像是背景音乐,我悄悄地躲进房里,对着落地的穿衣镜,开始了这场带着些许无聊又快意的游戏。左手拿着另一面小镜,反手照着头的后方,小心翼翼地寻觅着万黑丛中点点白的发丝,有些强迫症似的,非把它揪出来不可的决心,让我锐利的目光,不放过任何一点可能。或长或短,只要被抓住,右手拿着小剪子,顺着发丝到根部,咔嚓的声响总会让人有种除恶务尽的快感,也像是顺手剪去了婚姻中渐渐布满的苍白。接着再慎重地将根根银白色的细丝,黏沾在先生悬挂已久的西装裤上,带着些许落寞与怆然,以此铭记与他走进婚姻围城中所流逝的青春美好。”

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及牵连出的内心活动,将作者落寞、孤寂、被冷落并对婚姻生活中重重的遗憾层层推出,扣人心弦。

③面对生命中丈夫病逝前的坦诚认罪造成的重大心理冲击波,靠着主的话语,一步步、一层层地踏上“自省—饶恕—超越”这个深刻的、艰难的、个体经历的属灵生命阶梯,真切感人

通过陪伴丈夫,夫妻共同经历癌症和死亡。同为基督徒的丈夫,向妻子、家人、亲属坦诚认罪,承认曾经“出轨”,从而卸下心理重负,完成了自己的“自我救赎”,最后安然归回天家。但作为未亡人,斯人已逝,自己才得以从被背叛、被伤害的痛苦中开始自省,从“悲伤、想念、委屈,甚至愤怒……五味杂陈难以言说的滋味”中,认识到“两人关系的潜在疏离、自己的轻忽大意”“姑息与无视”,才使得“潜藏在人性中的罪”找到了温床。

从自省中摸索到了饶恕的“关键按钮”,又在饶恕的过程中再次经历一步步心灵的疗愈与复苏,面对伤口被再次撕裂流血的痛苦:“夫妻在信仰中合一前行的美梦破灭”;“颜面自尊被深深践踏后的尴尬、难堪”;“单纯的信任被彻底破坏之后的恼人与气愤”;“真情誓言褪色之后的不胜唏嘘”;“青春热情也随之消逝的感慨与自伤”……最后,是神的话语解开了所有心结,治愈了全部伤痛:

“饶恕与爱仇敌——面对生命中的受伤与亏损,这乍看不合人性的道理,却是一尝天国恩典与生命彻底自由的秘密妙方。”

“饶恕不是人的自然反应和感觉,它是让你对伤害松开手的决定。试着从相对观看转向超越的绝对视野——从创造生命和宇宙的那一位的角度来看,饶恕便有可能了。这会把它转化成生命中美丽花园的养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努力……饶恕对方,并进而愿意善待对方,会让你看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一段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此番“自省—饶恕—人性超越”的生命领悟过程,也是作者流着泪,一步步泣血引领读者走向神属天真理的过程,也是全文最深刻最宝贵最有意义的部分。

 

 



孙维民推荐评语

首奖  《等待的“无意义”》

佳作  《世界是双尖头鞋》

同意《等待的“无意义”》获首奖;不同意《世界是双尖头鞋》获优胜奖。

 

《等待的“无意义”》

 

此文提出的问题是:当一切似乎停顿,只剩等待,神似乎也不回应我们的祷告时,应如何自处?这是“灵魂的黑夜”,是信徒有时遇到的困境。作者夹议夹叙,从圣书和路易斯的书中找寻解答,也在现实里领悟真相,勇于思考,甚至从信仰观点,收编了加缪和贝克特。

《世界是双尖头鞋》

有巧思,但未能妥善经营。文字颇不自然,段落连接生硬。


张晓风推荐评语

首奖:《世界是双尖头鞋》

优胜奖:《等待的“无意义》”

佳作:《凝眸》

 

1.《世界是双尖头鞋》

基督教文学,我将之粗分为两类(也可以分成2.5类):

第一类是布道类,假定的阅读对象是“非信徒”。

第二类是培灵类,假定的阅读对象是“信徒”。

当然,这两类也不一定泾渭分明,彼此之间大可以“跨行提款”,也就是说,有读者可能看了培灵类文章信了主,也有老基督徒看了布道类文章得到重生。

至于另外半类是什么呢?很难命名,它不属于文学创作(却也要有创意),它是“文学的批评、分析和诠释”。目前最后这半类几乎不存在,至少在中文基督教写作圈内,但它其实很重要。

这二三类之中,我认为布道类最重要,毕竟以人口比例来说,“非信徒”比信徒至少多五倍,他们的需要比较大。

我推重《世界是双尖头鞋》,因为它很适合给非信徒看,它有流利的中文,且善用比喻(如耶稣所为),对着荒谬而又强大难以抗拒的俗世潮流,作者有其刺刺痛痛的幽默感,也有黯黯悄悄的自嘲。

看得出来,作者是个阅读广泛且能将之一一巧妙结合起来,并产生新意的人。有本事把传统的“灰姑娘故事”做另类思考和引申,令人一读难忘。

2.《等待的“无意义”》

“等待”是“普通世人”的寻常经验,“有钱有势的人”则每每有特权得到“快速服务”。如果你相信“时间等于金钱”“时间等于生命”,那么,没钱没势的人便不断“被消耗掉了金钱和生命”!当候机室里,头等舱的客人已经坐上宽大座椅,享受一杯敬上的鸡尾酒之际,我们常人还排在队伍末端半步半步蹭着……

这篇文章把疫情和生活琐事结合在一起,令人颇有感触。而这种时候,“家事”——例如“去买食物给全家人吃”——往往又落在“没钱没势”家庭中“最小咖(小角色)之人”的身上。人生中有些苦是说不出口的,说了也没人听,听了也没人理,就算有人理,他也帮不上忙。

这时候,能跟“弱中之弱、微中之微”的“我”互相有感的,就只剩上帝了。如何能从天地之主那里得到一把被托住的外援,是人活着最重要的诀窍。

我把这篇当作“培灵类”。

3.《凝眸》

是见证式的书写,但,就算是事实,也未必能服人。

后半段,此文主角用嘴巴跟学生讲,我倒希望能看到她有些实际的“动作”(借用戏剧用语action),例如把亡夫的衣服和遗物清理后一一捐赠,过程中或许会发现一枚印在白衬衫上的口红印;这时不是撕烂它,而是仔细搓洗、漂白加熨平,并捐给穷人。或去认养一小孩(带回家养或出钱支持远方贫童),或把他的书房打掉,重新装修,便宜租给一个有为的年轻人……有一堆“可做的事”,是比较实际的疗愈。


荣光启推荐评语


首奖    No 031 《等待的“无意义”》

优胜奖  No 079 《世界是双尖头鞋》

佳作奖  No 039 《凝眸》 

 

我推荐的首奖作品:《等待的“无意义”》

这个文章我在初选时就给了很高的排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散文。基督徒的散文,也应该能在公共领域引起读者共鸣。

这个散文很好地阐述了,即使是无聊的等待时刻,也是有意义的。当一个人认识神,这些无意义的无聊时光,也会充满意义。我觉得这样的散文既有文学性,也充满灵性;并且,这个文章整体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有哲学性的。

我推荐的优胜奖:《世界是双尖头鞋》

初选时,我最喜欢这个文章,因为它竭力避免基督教语汇,在世俗场景的描述中传递不同的价值观。基督徒的散文,也应该能在公共领域引起读者共鸣。

这样的散文既有文学性,也充满灵性,这个文章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中的趣味性。

《凝眸》

这个散文我在最初读的时候,非常感动,因为作者与我有同样的知识分子身份与处境,因为其中的真实与深情。作为优秀的基督徒散文,我觉得作者还可以在文学性上更有进深。



莫非推荐评语

首奖    No 031 《等待的“无意义”》

优胜奖  No 079 《世界是双尖头鞋》

佳作奖  No 039 《凝眸》

 

对带有信仰价值观的文学作品,最希望读到的是“双赢”,就是无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读了之后,都能得到生命启发和文学美感的满足。所有永恒、怜悯或救赎等宏大议题,全化为文章的骨血,自然流转,成为文章有机的一部分。而非为说教而说教,处理不好就成为拼贴。

换句话说,真正成熟的作者无须事先锁定读者群是信徒还是非信徒,只要文学性够,信仰思考够深刻,两边人读了都会拍案叫好,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

然而因为读者中有对信仰陌生的人,怎样带着读者从眼前熟悉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一点,转折成为属灵属天的看见,是这类文章比较难写的部分。因为这要带着抽离基督徒,认同非信徒“陌生”的眼光来描述。然后对属灵属天的部分如果能不只点到即止,还能进深诠释,却不让人读来吃力或有反感,这是更大的挑战。

这次我推荐的首奖和优胜奖作品,就多少达到这样的层次。重要的是,读来会有欣赏到好作品的喜悦。为基督教有这样的作者感到欣喜,下面是我推荐的评语。

《等待的“无意义”》

这篇文章紧扣时代脉搏,也切入生活片段,下班后去买一份外卖晚饭,却需要排队耐心等候,从而带出对生存处境和存在意义的哲思。作者思想深度厚实,语言也很简练、细腻,思想辩证自然从容。虽然通篇是内心自省,却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作者后面的信仰探讨。

让人感动的也是这个转折,作者忽然可以透过神的眼光看到外卖女的一天,好像看到一个小姊妹,也看到了“基督”。从红尘滚滚的人世瞬间转向基督的眼光,以基督的心为心,一点不矫情,一点不生硬勉强。可以看到作者的自我忽然退位,开始以眼前人为重,原来等待的“无意义”,对方比自己更胜,但他却透过外卖女见到了神。

这是我心中的第一名。

《世界是双尖头鞋》

这篇文章用高跟鞋的隐喻,带出人性的扭曲、女性所受到的限制,以及人应该思想独立等方面的探讨,整篇文章是一场精彩的论证。特色是作者的声音清晰茁壮,语气并不咄咄逼人,只是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自己得出的结论,信仰点到即止。

很符合狄金森所说的“说出真理,但要委婉曲折地说”。这“委婉曲折”,就是从一双看起来没有什么威胁性的高跟鞋谈起。

《凝眸》

这篇作品本来投票我投第二高分,因为描写自己已逝的婚姻,人性挖得很深,比谈其他议题多了一些真诚感动人心的部分。

尤其对自己的婚姻有个不容易的客观距离,使得感情很内敛节制,语调冷静,对自己丧夫和被背叛双重的伤痛,也有着外科手术般的冷静剖析。最后的转折,是对配偶出轨有一份恩慈接纳。

然而比较写得弱的部分,也在于这信仰里饶恕接纳的转折缺少铺陈,好像模糊地跳跃过去,有点让人遗憾,也让人难以信服。这是一个写信仰文学比较致命的缺点,所以最后决定列为第三。

经过讨论、交流,有评审更改选票,最后一二三名投票结果:

首奖    No 031 《等待的“无意义”》

优胜奖  No 079 《世界是双尖头鞋》

佳作奖  No 039 《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