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呼唤
- 2022年7月27日
杜永浩丨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
求神国,是求神在我们生命中掌权;求义,是求活出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当生命中有了祂的国和祂的义,我们能摆脱自我,把眼光放大,开始舍己,包括对待生命、金钱、祷告都会改变。你愿意如此求吗?
作者丨杜永浩
图片丨《烈火战车》电影剧照
31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32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33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马太福音6:31-33
这里说我们先求祂的国,然后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祂都会供应我们。我以前看这段经文,以为耶稣在和我们谈条件、做交易,如我们先为祂的国祈求,则祂会以照顾我们的生活来回报我们。
但后来我终于了解,33节的求,是“寻求”的求,不是“请求”的求。但因受了前面经文氛围的影响,我们很容易以为33节经文还在谈生活所需,于是乎把这“求”当作祈求了。如了解33节的“求”,我们可知道耶稣说话的语气已改。这节经文谈的是,我们生活应有的态度和重心,而不是祷告的内容。
就像《烈火战车》电影中的李爱锐,在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上,因一百米比赛在主日,于是为守主日毅然放弃了拿手的一百米竞赛。他为了神国,自己的国没变小,反而更大了。主让他在不拿手的四百米上得了冠军。这就是“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所以求神国就是追求神在我们生命中掌权;而求义,就是追求活出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当我们愿意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时,我们就能摆脱自我,把眼光放大,不再寻求利己,而能开始舍己,像耶稣主祷文中所说“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当我们接受耶稣做我们的主,祂的国和祂的义就进入我们心中,然后其他人、事、物,就环绕着祂的国和义,整齐排列就绪了。这就是所谓的信仰的功用,信仰使我们的三观和做人做事有了基础。因有了信仰,我们有了主心骨;因有了信仰,一切驱动力于焉产生。
我是高三信的主,那时整个人生有180度的翻转,所以我特别理解这两者的差别。信之前焦虑未来的前途,信之后这些担心全没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了生活的重心人就不一样了。
说到底,当生命中有了祂的国和祂的义,心中就有了底,生活中出现的小挫折和不如意,都不会像世界末日一样。记得刚来美读书的第一天,指导教授通知我原有的奖学金没了。因没带多少钱在身上,没了奖学金就意味着得打包回府。即使在那时,我心中也没在怕,因我知道主在我船上,我就不怕风浪。
当生命中有了祂的国和祂的义,金钱上会全属基督,我不会在奉献上再斤斤计较。我受洗的教会就是一个例子。高中时进入教会,那时大家都穷,所以教会也穷。可是我亲眼看到会友如何坚守十一奉献,操练信心;而主又如何让教会和会友在不多的金钱奉献上,个人蒙福,教会兴旺。
当生命中有了祂的国和祂的义,凡事都遵行主的意思行。世界上或明或浅的规则,不再能辖制我们。我曾听过一位国内来访的基督徒说,做生意的,没有一个没第二本账簿,无论是不是基督徒都一样。可是我见过很多基督徒商人,他们有好的生意伦理、以基督为主的生意经,他们绝没有第二本账簿。
当生命中有了祂的国和祂的义,一定会为万国万民求。就像提前2章1—2所说:“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地度日。”这是怎样的心胸,我不只关心自身的祸福,也关心万民的安康。
神的国启动了关系的建立,而关系是活的、是有机的存在。随着时间进展,关系会长高变大,提供动力,其中当然包括生活上的动力。世俗就不是这样了,世俗生活基本在追热点,哪里火红就往哪里奔,奔到哪就停在哪,它并不能当作关系去培养。
年龄渐长,发现神的国在我身上也可伸可缩,当爱神时,我的神国可真大;当心中没有神时,神的国几乎就不见了。我还记得信主第一年,神的国好大,走到哪都是祂的国。我自由自在地分享和唱诗歌,毫无藏着掖着。听的人也与我一起享受着,毫无不耐。
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我的心被学问吸引了去,神的国和祂的义,变成小得快不见了。我走到哪都没看到神国。那时我还会为失恋考虑结束自己,就知道爱神的心差不多快没了。感谢主,在那时还有几个天主教神父在系上,时不时提醒我天国的事。要不然真不敢想象。
我又发现,站在台上事奉时的神国,大于在台下没服事时的神国;默想神时的神国大于打球时的神国。面对新事物,因陌生很容易有神国;而老的事物,因耳熟能详、驾轻就熟,而少有神国。所以寻求神国,也当像祷告一样,要随时随地不住地寻求,在台上或台下,在动或静,在老或新的事物之中!
启示录里说,世界会越趋败坏,而终至灭亡。而我祈愿的是,因神的国在我里面,能让世界的败坏趋缓,能让世界灭亡的脚步再耽延一些,如此能让更多人也有神的国。让多人享受在祂的国和义中,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越发茁壮!
——END——
作者简介
杜永浩
创文总干事,专业电脑资讯管理,曾任职南加州一家医疗系统公司,提早退休后,以创文事工为重,也开始拾笔尝试写作,响应全民写作的呼召,与您分享他的学习和反思。
